|
|
|
|
|
现状一:倒按揭成“以房养老”最大障碍 |
丁昶向记者详细列举了四大风险点:首先,老人去世后房屋反购问题。其次是中国的房屋70年使用权问题。第三是房屋质量问题。第四,做反向抵押贷款必须在房地产市场活跃的情况下。“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做,只是说把范围限定得窄一些,把贷款金额弄得小一点,把人群再控制得窄一点。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政策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丁昶说,最大政策问题就是,反向抵押贷款本质上是一个反向的按揭贷款,而保险业不允许做按揭贷款。【详情】 |
|
|
|
|
现状二:居民住房落后阻碍“以房养老”的推行 |
实际上,在中国推行以房养老最大的障碍,既不是南京民政部门所述的“各方顾虑”,也不是一些门外汉所称的“房屋产权只有70年”的“现实羁绊”(根据 《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而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和居民住房落后现状的严酷现实。【详情】 |
|
|
|
|
|
|
|
|
难点一:出租收益赶不上银行利息 |
譬如笔者居住的杨浦区,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挂牌价为75万元,出租年价2.4万元,房主年得益率为3.2%。而75万元的一年定期存款按现行3.5%利率,可得2.625万元,也就是说一年下来房主少收入了2250元。这对于想通过出租来增加收入的人来说,已不合算。【详情】 |
|
|
|
|
|
|
|
|
难点二:以房养老拿来主义或遭水土不服 |
或许,对于拥有房产但缺乏经济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来说,以房养老是一种不错的养老模式。但当我们采取“拿来主义”准备拷贝别人处于成熟市场环境中“以房养老”模式时,就不能不担忧其会否“水土不服”?因为,靠“倒按揭”养老的模式等于要求国人将唯一赖以居住的房屋从不动产变更为动产,让买来的房子再典当出去。房屋所有者付出了毕生所有的积蓄,到头来仍然是“租用”这套房子,这无疑等于替银行打了一辈子工。【详情】 |
|
|
|
|
|
|
难点三:中国“以房养老”难成功是国情使然 |
这种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用于养老的方式,虽然在中国讨论了将近10年,但成功案例似乎相当罕见。究其原委,不利条件有三。其一,住房产权拥有人对房屋未必有自由处置的权利。其二,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都会涉及土地使用权70年的限期。其三,目前国人都很看好住房的保值乃至增值的前景。【详情】 |
|
|
|
|
|
|
|
|
南京率先试点以房养老 老人抵押房产获取养老金 |
“以房养老”,也叫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试点业务。到2015年,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超过2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75%。如何面对人口老龄化?4月23日,南京市民政局下发《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南京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详情】 |
|
|
|
|
|
深圳探索以房养老 抵押房屋每月领养老金 |
4月25日,深圳市召开第二次民政全市会议,新快报记者从《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中获悉,深圳将探索“以房养老”模式。《规划》提出,2015年,深圳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将达20万人,比2010年增加4.6万人,养老工作将面临巨大压力,深圳随迁老人逐步增多,达100万左右。【详情】 |
|
|
|
以房养老地方再试航 中信银行开机构服务先河 |
去年的10月9日,中信银行总行推出“养老按揭”。这是一张针对中老年人的专属借记卡“信福年华”。规定凡年满55周岁的中老年人或年满18岁的法定赡养人以房产作为抵押,就可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养老。中信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展“养老按揭”的银行,让“以房养老”进入可操作层面。【详情】 |
|
|
|
|
|
|
|
日前,南京市民政局下发《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备受各界关注。银监会官员之前也曾呼吁引进以房养老制度。政府积极性固然颇高,但尚缺乏具备操作性的方案。应该说,在厘清一系列制度磕绊之前,以房养老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详情】 |
|
|
|
|
|
孟晓苏VS保监会 “以房养老”有四大风险?
|
老人去世后,子女要反购房屋。如果反购的价格比房子当初抵押的价格低很多,反购肯定没问题。但如果老人活的时间很长,保险公司要不停地给他钱,成本增加,导致反购的价钱很高,子女就可能不反购了。这样,亏损就要保险公司来承担。这就意味着,对保险公司而言,盈利是有上限的,但亏损是无上限的。【详情】 |
|
|
|
|
|